誤區四:施肥越多,長得越好
一些菜農認為,溫室大棚投入成本大,平時生產管理時,就往菜地大量施肥,以求多產出。其實蔬菜正常生長所需的土壤全鹽含量為0.2%-0.3%,當超過0.65%時,根系就會出現反滲透,從而導致植株枯死。特別是當溫室大棚內溫度高、濕度大時,有機肥分解快,不少大棚內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比露地要高2-3倍,氮揮發量大,施肥過多,極易引起肥害。
應對措施:
一是種菜3年以上的溫室大棚,腐熟的雞糞、牛糞畝施用量控制在2500公斤以內,化學肥料施用量減少50%左右。
二是全鹽含量大的地塊,應多施牛糞、腐殖酸肥和菌肥,以提高土壤碳氮比,同時加強翻耕,松土透氣、解鹽,降低肥害。
三是補施硼、鋅、鎂等微肥,平衡土壤養分,爭取持續高產。
誤區五:勤打藥,病害就少
在蔬菜生長中后期,由于溫度高,蟲害多,有些菜農每隔2-3天就打1次藥,認為藥打得勤,就可以應對病害蔓延。
應對措施:
一是對癥噴藥,最好是選用含銅、含鋅劑,既能殺菌,又能增強植株抵抗病菌侵入能力,還能促進作物生長。
二是改善生長環境,蔬菜生長后期,枝繁葉茂,通風不良,天天打藥效果也不見得好,此時,應疏葉通風降溫。
三是對由土傳病菌引起的死秧,應在苗期用藥預防。如果不清除病源,苗期帶病菌,后期發作,病菌已侵入植株體,勤打藥效果也不好。
誤區六:茬次多,收入就多
很多人認為,建造溫室大棚,因投資大,所以不能讓地閑著,盡量多種作物,一茬接著一茬。其實,種植蔬菜茬次多,結果往往適得其反,種植效益并不高。
應對措施:
依據蔬菜市場行情,合理安排作物茬口。
一是越冬種一大茬作物,春秋季節,則以一年兩作為宜,茄子、辣椒、番茄和黃瓜等作物老株再生可續收一茬,如市場價格低時,就清除植株晾地。
二是夏季空閑一段時間,深翻土地,雨淋壓鹽、暴曬殺菌,悶棚滅蟲,熟化土壤,以保證土壤疏松透氣。
誤區七:無土栽培較常規栽培成本高
無土栽培雖增加了培養槽、供水管、富養基質、生態液、有機營養液等物資,增加了費用,但省去了翻耕土地等生產環節,并減少了農藥、化肥等農資投入,與常規栽培相比,生產成本反而低。
通常,基質無土栽培不需要高科技設備,只需投資幾千元,建造栽培槽和微灌系統,制作基質,生產成本較常規栽培減少80%;生產管理方便,打開閥門即可供水供養,減少了水分散發面積,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,延長了蔬菜生長期,一般增產幅度達20%-40%。
利用玻璃溫室大棚種植蔬菜,也要講科學,如果遇到病蟲害或者不熟悉的情況,不要想當然的進行處理,可以請教當地的農業部門的技術員,或者經驗豐富的菜農,以尋求正確的應對方法。